第(2/3)页 普遍建立赤卫队和少先队:各村、乡、区普遍建立不脱产的赤卫队(基于男青年)和少先队(基于青少年),配备旧式武器和少量步枪,负责站岗放哨、清查特务、协助红军作战和维护地方治安。 组建脱产的县区游击队:从赤卫队和红军后备力量中抽调骨干,组建规模不等的脱产游击队,归县军事部或区苏维埃指挥,负责本地区的游击作战和剿匪。 加强群众组织:建立健全贫农团、雇农工会、妇女代表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使其成为苏维埃政权的有力支柱。 五、请求中央支援: 方案最后,特别强调了面临的困难:新区面积大,干部极度缺乏,现有军队干部擅长军事却缺乏地方工作经验。因此,恳请中央紧急派遣一批有丰富地方工作经验的党政干部,特别是能主持边区政府工作的主要领导干部,来陇东领导根据地的全面建设工作。“唯有如此,”方案中写道,“我独立旅方能从繁重的地方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于军事整训与备战,随时准备执行中央赋予的新的战略任务。” 王林仔细审阅了这份方案,提笔在一些细节上做了修改和补充,尤其强调了交通运输线和战略物资储备库的建设。他长出一口气,对王光道说:“老伙计,方案很全面,就看中央能否支持我们了。特别是这个主政的人选,至关重要,必须是一位原则性强、经验丰富、能压得住阵脚的老同志。” “是啊,”王光道点头,“我们这边,会尽快以独立旅党委的名义,将方案和请求一并上报中央。” 延安,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暨中共中央驻地。 窑洞里烟雾缭绕,中央领导们正在传阅独立旅发来的捷报、整编方案和刚刚收到的这份《关于巩固与发展庆、环、华、吴新苏区的建设方案》。 “好嘛!这个王林,真是给我们送上一份又一份的大礼!”首长拿着根据地建设方案,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仗打得好,这根据地建设的思路也很清晰嘛!政权、土地、经济、武装、民生,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很符合我们党的政策,也结合了当地的实际。” “独立旅现在控制的地盘不小啊,”另一位首长看着地图,“庆阳、环县、华池、吴起,连成一片,背靠陕北苏区,面向陇东、关中,战略位置很重要。把这里建设巩固了,不仅解决了独立旅的后顾之忧,更为我们将来东进抗日,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前进基地和物资兵源补充地。” 老总更关注军事层面的意义:“他们请求中央派干部,特别是主政干部,这个要求非常合理,也很迫切。军队不能长期代替政府,那样既分散精力,也搞不好地方工作。必须派得力的干部去,把政权建设和群众工作真正抓起来,这样才能把根据地巩固住,让独立旅这把尖刀磨得更锋利。” “问题是,派谁去呢?”一位领导人沉吟道,“陇东那地方,情况复杂,民族关系、阶级关系交织,又刚经过大战,百废待兴。这个边区政府主席,必须是一位党性极强、经验丰富、善于处理复杂局面、能团结各族群众的同志。” 窑洞里安静下来,几位领导人都在思索着合适的人选。这时,一位领导人忽然开口道:“我想到一个人选,你们看合不合适——程翠林同志。” “程翠林?”几位领导人的目光都投了过来。 “对,原红三十四师的政委!”那位领导人进一步解释道,“他有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党性原则强,在湘江战役中身负重伤,历经磨难,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经受住了最严峻的考验。经过这段时间在中央的后方休养和学习,他的身体已经基本康复。他对独立团有感情,这支部队的前身就是三十四师的种子,他去工作,容易得到王林、王光道等原三十四师干部战士的认同和支持。而且,他性格沉稳,处事公道,善于做群众工作和团结干部,正是主持一方工作的合适人选。” 首长听后,缓缓点头,又深吸了一口烟,思索片刻道:“程翠林同志……是个好同志啊。湘江血战,三十四师几乎全军覆没,他和陈树湘同志都是经历了九死一生的。让他去主持陇东新区的建设,某种意义上,也是让红三十四师的旗帜在那片新的土地上重新树立起来,很有意义嘛。” 他顿了顿,环视众人:“我看可以。程翠林同志原则性强,经验丰富,足以担当此任。让他去,我们放心。同时,再从中央机关、陕北苏区抽调一批有地方工作经验的干部,组成一个工作团,由程翠林同志带队,尽快奔赴庆阳,帮助独立旅把根据地的架子搭起来,把各项工作开展起来。” “同意!” “同意!” “就这样决定!” 会议很快形成了一致决议。 数日后,一份来自中央的电报送到了庆阳独立旅旅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