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罗曼做好了有人暴力反抗、他暴力镇压、不砍死百十个农夫不罢手的准备。 但这是往最坏的方向发展。 反抗是必然。 假设,有人发明了金坷垃,让现代国家抛弃五分之四的耕地,只保存五分之一的耕地,言称用了金坷垃,亩产能过万。 可是没人会信。 反对的声音能化作滔天巨浪! 这不是解释就能解决的问题。 那些农夫难道看不出罗曼让他们做的那些准备工作? 他们唯独在种地方面不是傻子,当然知道重犁耕田对于产量是有提升的,不然也不会惊呼重犁的耕种效果。 有些肥沃的土地天然能产出上百斤的作物,有些贫瘠的土地就只有三四十斤。 他们知道罗曼的做法有效,但究竟能提升多少产量,心里颇为没底,所以需要求证,需要活路。 一次春耕也就持续大半个月的时间。 农夫们要抓紧时间反抗罗曼,让他妥协,遵循过去的耕种传统,粗放种植比精耕细作快多了。 而罗曼要抓紧时间让农夫们种地,他得要将劳动力解放出来。 这个矛盾尽管很尖锐,但不需要打個你死我活。 主要是涉及到了今后的问题。 …… 现代国家,十多亿人口,哪怕仅有百分之一的人反对某项政策,那也足有上千万人。 可这里的人口不足两千! 不足两千! 其中还要算上老弱妇孺、手工业者、管事卫兵。 真正能干活的劳动力仅有七八百。 人口太少了。 大国居民不太理解小国寡民是怎样的处境。 两者的统治方式是天差地别的。 需要承认的是,在这几百人,所有人都反对罗曼的政策。 然而…… 反对,但反对态度不强烈的人最起码占了一大半。 反对态度强烈,但不敢抗议的人又占了一大半。 敢于在领主面前抗议,但怕死的人又占了一大半。 问题来了,不怕死的人能有几个? 寥寥无几! 况且,罗曼从不曾将他们逼到绝境。 他面对动乱时,亲口作出承诺,承诺所有人都不会饿死。 那些担心会饿死的人,只需要听到这句话,就能消解大多数抵触情绪。 大多数农夫都是被领头羊的意志所裹挟,本身是没有造反的想法。 什么是绝境? 家里没粮,碗里没粮,肚里没粮的时候,那才是绝境! 不从贵族地主的城堡里抢到粮食,他们明天就得饿死。 农民起义的达成条件很苛刻。 农耕文明的起义,大多数时候,绝不是在肚子里有粮的时候爆发的,而是真的没有活路了。 现在才哪到哪? 他们是觉得未来会饿死,于是自发求活,已经很有远见了,这是他们应该做的。 这充其量是未雨绸缪,远远谈不上暴动。 罗曼也很宽容的原谅了他们,不计较他们聚众闹事,他本来就做好了心理准备。 但是! 罗曼承诺没人会饿死,他们却不信! 他让步了,而农夫没有让步! 所以他的脸色当场就变了,厉声呵斥,坚决要他们服从! 问题很大! 这比动乱本身更为严重,是对贵族体系的冲击和破坏。 罗曼说这件事行,你们听我的,我带你们进步。 农夫说这件事不行,老爷你听我的,我有经验。 而他们意识不到这句话的后果。 因为这句话的前提是——斯格镇数十年来没有领主了。 在过去的五十多年里,巴斯家族的农事官是斯格镇的最高管理者,但莫尔却没有生杀予夺的权利,最多高呼几句代表贵族老爷惩罚你。 所以,他们对于贵族的认知有些失衡了。 罗曼还没在这片土地上得到威望和认可,所有行为的正当性全然来自于贵族身份。 否则他就是个凡夫俗子。 带头的农夫得到他的承诺,就可以转身带着人回去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