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章:新书出版!-《重生1985当文豪》


    第(3/3)页

    这只不过是大环境所决定的。

    这就好比后世大多数认为方便面是垃圾食品,可吃他们的人却大有人在这其实都是一个道理。

    …………

    呃……这些都扯远了,还是说回现在。

    贺云写完信,并将信祭出之后,又马不停蹄的赶到了中关村,和魏斌等公司高层一起商议另外和其他几家出版社的合作事宜。

    首先贺云想到了两家京都的出版社,一个则是百花文艺出版社,二另外一个则是京都十月文艺出版社。

    前者的历史要追溯到建国初期,也就是1958年8月1日,它是建国一来最早建立的文艺出版社之一。

    郭沫若先生欣然为之题写了社名,出版社的宗旨是出版古今中外各种形式的文艺书籍,并以散文、为重点,而散文书刊的出版,更形成了一枝独秀的特色。

    到了1994年更是荣获中宣部、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光荣称号。

    回眸此前的四十余年,百花文艺出版社都是文艺出版社当中的“一枝独秀”,更是这京都出版社之中比较出名的通俗文学出版社之一。

    而后者,也就是京都十月文艺出版社,虽然这家出版社的建社历史不比百花文艺出版社,但是人家也有人家的优势。

    这其中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贺云与他们社长刚好是认识的,而且关系很不错。

    除此之外,贺云还有几家出版社作为备选,比如北方文艺出版社,还有花城文艺出版社。

    前者在东三省,后者在祖国的南大门羊城。

    这两家出版社都有着丰富的出版经验,而且对通俗文学并不拒绝。

    尤其是一些优秀的通俗文学,是最喜欢出版的。

    刚好,贺云也与这两家出版社打过交道,如果和他们寻求合作是完全有可能的。

    只不过最后能不能谈拢,那就是另当别论了。

    事实上,贺云也没有多大的奢求,他只希望能够有一到两家出版社能够长期合作就行了,而出版的作品数量每年有三十部上下就足够了。

    如果数量太多,反而显得不那么珍贵,而且人家出版社也会以为作品质量不行。

    如果数量太少,那也不行,许多作家会因此失去动力。

    一年三十部是比较适中的一个数量。

    而且,如果有两家出版社愿意合作,那每一家出版社也不过十五部作品,这对于一家出版社来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商议之后,贺云与众人最终定下了除湘省文艺出版社外另外三家出版社作为合作的选择对象。

    也就是北方文艺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以及京都十月文艺出版社。

    之所以将花城文艺出版社暂时排除在外,那是因为只有那一家出版社远在羊城,距离有点远,不像这三家出版社,就在京都以及周边的东三省。

    而且花城文艺出版社在大多数时间都在出版国外的一些文学作品,而国内的通俗文学相对出版要少一些,所以贺云与众人商定,暂时不和他们谈及合作的事情,先将这三家出版社谈好再说。

    而谈合作的人自然不会是贺云,而是贺云钦点的一个小伙子,这人叫李郑全,是京都大学毕业的。

    按理说作为名校毕业,他应该不是去国外留学,就是前往一些国企等大型企业才对,可是他偏偏就选择了云逸网络科技公司,这不得不说实在出乎了贺云的意料之外。

    贺云对此自然也询问过他为何会选择云逸网络科技公司,而他得回答就更加有点不可思议。

    他说自己是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喜欢一步步迈向成功,而不是“混吃等死”,或者是去国外镀什么金。

    他觉得云逸网络科技公司很是不错,公司氛围十分融洽,再加上他喜欢文学,所以就选择了这家公司。

    可是这理由始终没有令贺云所信服。

    不过现在已经都不重要了,因为他已经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了自己,他是真心想留在云逸网络科技公司的。

      


    第(3/3)页